2024年11月22日下午15:30,山东大学的王峰教授应邀于我们呈贡校区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明德楼310教室,做了题为“走进学术研究的大语言模型”的讲座。讲座由我们翻译方向负责人李彦副教授主持,学院部分教师和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首先,李彦副教授对王峰教授致以热烈欢迎,并为在场师生介绍了王峰教授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建树。王峰教授现任山东大学翻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研究方向为功能语篇分析和语料库翻译学,在《中国外语》、《外语教学》、《外语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讲座伊始,王峰教授对大语言模型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列举和分析。随后,王教授分享了一系列大语言模型工具,这些工具覆盖了聊天互动、内容生成、办公自动化、写作辅助、翻译服务以及信息搜索等多个领域,细致地阐述了部分工具的特点和优势,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多样化的选择。
接下来,王峰教授介绍了提升大语言模型智能回答的“三板斧”,其中包括小样本提示、思维链和增强式检索。通过小样本提示,AI能够利用这些示例来理解任务的规律,即使在没有大量训练数据的情况下也能生成准确的输出;思维链通过向AI展示少量样例,解释推理过程,从而让AI学会在生成答案时展示推理过程,并引导其得到更准确的答案;增强式检索利用策略获取外部知识库中的相关信息,再利用这些信息引导模型生成更准确、更丰富的内容。

继对大语言模型工具的深入介绍之后,王峰教授转向了学术文献阅读的核心议题,即“读什么?怎么读?”。在这一环节,王教授向师生们展示了Docalysis、Semantic Scholar等先进的大语言模型文献阅读工具,同时讲解了渐进式阅读和矩阵式阅读两种阅读方法。

最后,王峰教授分享了他个人对于学术研究的深刻感悟,特别强调了跨学科交流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王教授提出,为了拓展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必须从认识、方法和语言三个维度寻求创新与突破。
讲座尾声,王峰教授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在场学生的疑问,一是关于如何通过大语言模型来提升中文写作的学术性,二是在使用大语言模型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学术剽窃的嫌疑。李彦副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并代表师生感谢王峰教授的精彩分享。本次讲座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老师们合影留念。
